國內B型肝炎帶原者中,約100萬人肝臟處在慢性發炎中,需要積極治療。北市聯醫院和平婦幼院區內科主任陳重榮指出,病毒性肝炎治療藥物推陳出新,針劑型較有副作用,但無抗藥性困擾;口服抗病毒藥物方便使用,較少副作用,但是一部分長期使用後,恐有抗藥性問題產生。

 

陳重榮表示,近20年來,B型肝炎抗病毒藥物從1990年短效型干擾素到2008年新上市的口服藥,共有2種針劑及5種口服藥。

 

醫師指出,藥物各有優缺點,針劑型較有副作用但無抗藥性困擾;口服抗病毒藥物方便使用,較少副作用,但是部分長期使用則有抗藥性問題產生。如何選擇抗病毒藥物以達到最大療效及最低病毒抗藥性,則須由醫師評估後,根據病人個別性才能做最佳抉擇。

 

他強調,病人接受口服抗病毒藥物治療後,須定期每半年驗血監測B型肝炎病毒量,以早期察覺抗藥性病毒的出現。

 

醫師指出,所謂出現抗藥性是血清病毒量高於治療後病毒量最低點的10倍以上;或者,當病毒量因治療後已低於檢驗試劑的最低可測值,日後又測出病毒量上升高於檢驗試劑的最低可測值10倍以上。

 

腸胃科醫師當面對如此情境時,通常會採取加上另一種可以抑制此種抗藥性病毒的藥合併治療,或直接換上另一種可以克服抗藥性的藥物繼續治療。

 

臨床醫師以口服抗病毒藥物治療病人,應先確認病毒量是否真的呈現足量上升,以免發生不必要的更動藥物,打亂治療步驟。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醫NEWS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