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於各界積極推動母乳哺育,近年來我國嬰兒母乳哺育率明顯提升。新生兒延長性黃疸(超過出生後兩週甚至四週)者也因此相當常見,但其中有部份原因是肝膽疾患,必須愈早診治越好。台大醫院呼籲,父母應留意嬰兒的糞便顏色,若出現黃色、甚至灰白的情形,應盡速就醫檢查。
近年來國民健康局加強推廣嬰兒大九色大便卡比對,讓民眾有助於分別新生兒母乳哺育性黃疸與兒童肝病(新生兒肝炎、膽道閉鎖)。但仍有因為大便顏色判讀不易且民眾對大便色卡的認知不同而延誤診治之個案。因此台灣膽道閉鎖研究群建議,除了仔細觀察大便顏色能有效且快速分辨嬰兒延長性黃疸是因母乳哺育或膽汁滯留症,最正確的方式就是同時檢測血中直接膽紅素(D-bil)及總膽紅素(T-bil)。
台大醫院陳慧玲醫師指出,新生兒黃疸症正常在兩周內就該消退,若顏色未退表示可能異常;嬰兒抽血接受總膽紅素檢測時,僅能測出黃疸症,無法判斷肝膽疾病發作的可能,唯有檢測直接膽紅素,才能檢查出是否有肝膽疾病的可能。
兒童肝膽疾病防治基金會指出,膽道閉鎖仍是兒童肝臟健康的一大危機,每年約有二十位小朋友因此需要換肝手術才能存活,其中有許多病童正亟待器官捐贈才能創造生命奇蹟。
膽道閉鎖症顧名思義就是膽汁無法順暢的從膽道流出,發病的初期,會出現黃疸不退且大便顏色慢慢變淡的症狀,膽汁無法排出,肝功能會在數週之內快速的惡化,造成不可逆的肝硬化,導致短時間內必須手術才能存活。
住在金門的洋洋(化名),25天大的開始出現淺黃色的大便,媽媽在翻閱兒童健康手冊的同時,發現淺黃色大便可能是膽道閉鎖的症狀,雖然大便還不是全白的,但還是帶著洋洋的便便去醫院給醫師檢查。當時正在嬰兒房的金門署立醫院小兒科陳蕾如醫師看見了洋洋的大便,懷疑是肝膽疾患病童,立即安排洋洋抽血檢驗直接型膽紅素(D-bil)與總膽紅素(T-bil),結果發現總膽紅素6.79mg/dl並沒有很高,但直接型膽紅素5.57mg/dl卻高於正常值很多。立即安排轉診,經過住院詳細檢查,確定洋洋是膽道閉鎖患童,在36天立即動了葛西式手術。
因為早期發現,洋洋手術非常成功,洋洋在術後一個月,黃疸指數很快的降到2mg/dl以下,肝臟也恢復良好,為兒童肝病醫療處治的一大進步。國民健康局推動嬰兒九色大便卡歷年成效不錯,今年兒童肝膽疾病防治基金會將配合推廣全國建立「新生寶寶在出生兩週後,黃疸仍未退,便應注意大便顏色,並抽血檢驗直接膽紅素;在雙重保障下,將能確保寶寶的肝臟健康。」的衛教概念,期望共同提升保肝愛肝從小紮根的觀念。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