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淑媚醫師指出,其實養心只是第一步,心能主血脈,心能主神志,且在中醫來講,全身的血脈都統屬於心,心可以推動人體血液,讓血液運行至全身各處,傳統中醫在這方面的功能和西醫所認知的心臟功能其實很類似。
楊淑媚醫師進一步指出,心能主神志,神志指的就是人的精神、意識、思考活動。不過,神志與肝的情志其實並不太不同,因為肝的情志指的是情緒系統。
中醫認為,人的精神狀態與心有關,而不是與大腦有關,所以會有「心神不寧」這樣的說法。
除此之外,夏季驕陽普照,所以很容易造成細菌繁殖迅速,通常都會繁殖在未妥善保存的食物中,所以食物中毒的情形常發生在夏季,尤其是老人、小孩的胃腸功能較薄弱,抵抗力比較差,當發病後很容發生脫水的現象,因此,夏季暑熱應做好預防工作,甚至包括皮膚方面的疾病如如濕疹、青春痘等。
最近台灣的氣溫一直居高不下,也造成地熱蒸騰,這時人體陽氣活動旺盛,陰津很容易隨著汗液外泄而耗傷身體,而中醫有「汗為心之液」的說法,夏熱會促使人體毛細孔開泄,如果因為受不了暑熱乘涼飲冷,進而損傷人體陽氣。
楊淑媚醫師指出,暑為夏季的主氣,因為暑為陽邪,其性升散,容易耗氣傷津,當暑邪侵入人體後,患者通常出現毛孔開張多汗、唇乾口燥、汗出過多、口渴喜飲、容易傷津、大便乾結、尿黃、心煩悶等症狀。中醫還有一個「長夏」的說法,也就是在夏末秋初時有一個時期稱為長夏。
傳統中醫,濕為長夏主氣,在台灣地區,盛夏時其多有颱風經過,既炎熱又多雨,而濕為陰邪,好傷人體陽氣,特別的是,濕性重濁黏滯,容易阻遏氣機,病多之後恐怕纏綿難癒。值得一提的是,濕邪好傷脾陽,而人的脾性喜歡燥而討厭濕,一旦脾陽為濕邪所遏,可能導致脾氣不能正常運化而氣機不暢,因此,夏季暑濕易傷心脾,夏季養生之道在於心,如果有空的話,最好心脾一起保養。
留言列表